|
1979年美国首次用地基激光武器进行了照射模拟卫星推进系统的破坏试验, 使一枚洲际导弹的助推器发生变形和破裂。
1985年6月~10月,美军用激光对航天飞机、探测火箭进行了5次空间激光瞄准跟踪试验。试验证明,低功率激光在大气湍流与其他干扰下仍能进行精确跟踪。
1997年10月,美国陆军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导弹靶场进行了激光反卫星试验。
试验中使用了两种激光器,一种是中红外先进化学激光器(MIRACL),功率2.2兆瓦,波长3.6~4.8微米,试验时减功率运行。另一种是低功率化学激光器(LPCL),功率200瓦,波长3.6~4.8微米。
靶星是红外监控地面导航卫星-3号(MSTI-3),飞行速度26800公里/小时,轨道高度425公里,倾角97度。靶星直径81厘米,高107厘米,重211公斤(其中有效载荷重52公斤,推进剂重21公斤)。
星上的传感器组件为一个三波段成像望远镜,包括256×256元碲化铟短波长(2.5~4.5微米)红外相机以及499×768元可见光(0.6~0.86微米)硅CCD相机。成像系统的孔径为105厘米,焦距38厘米,视场1.4度×1.4度, 相机地面目标分辨率为9米。
试验结果表明,根据激光器现有的跟踪瞄准能力,在天气比较好的情况下,使卫星上的传感器饱和,数百瓦的激光照射即可。
这次试验成功是标志美国激光反卫星开始和即将拥有实战能力。
1998年3月,美国利用低功率激光对大气补偿试验卫星(LACE)进行了跟踪试验,研究了大气对远程激光传输“折射”的影响程度。
1998年8月,美国在抑制大气对远程激光的折射作用和使激光长时间地聚焦在目标卫星的特定部位等技术难题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2.1.2美国空基激光(ABL)武器反卫星
ABL是将MW级功率的氧碘化学激光器(COIL),跟踪瞄准系统、光束控制系统和相关设备集成到一架改装后的波音747-400飞机上构成的一种部署在空中的定性能武器。ABL将工作在12000米的高空,每架ABL飞机加载一次燃料能进行30次5s的发射。
ABL将具备探测和拦截位于数百km远(达600km)助推段弹道导弹的能力。尽管美国国防部否认对发展飞机反卫星能力感兴趣,但ABL计划人员承认具有这种潜在能力,国防部官员也认为,低轨道情报收集和商业成像等卫星的激增,使得ABL具有反卫星能力变的更为重要。
ABL由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局(SDIO)于1992年开始实施,1993年正式转交美国空军负责。
1996年11月,经过竞标,由波音公司牵头,包括TRW公司和洛克希德公司组成的联合研制组中标,赢得11亿美元,为期77个月的ABL发展计划确定和风险降低(PDRR)阶段的合同。
1996年成功进行了2次激光主动跟踪助推段飞行的弹道导弹试验,证实了主动跟踪的可行性。
1998年8月,完成全功率飞行质量激光组件试验。满足飞行要求的轻型模块输出功率接近30万瓦,跟瞄精度0.1弧度.
2000年1月首架747-400ABL飞机交付波音公司改进中心,将用18个月时间将其改进成美国ABL平台。
2003年,美国的ABL计划转入工程研制阶段,2006年形成具有3架ABL的初步作战能力,2008年,形成具有7架ABL的初步作战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