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天夏日论“道”之二(A)——何谓“天命”
“天命”社会、自然不可抗拒的神灵,年轻人、不自量的人才不知“天命”,一般地是说:人到50,生活艰辛、挫折磨炼、年龄增长、体质下降,欲望相对降低,知足者常乐心态俨然,50了该“知天命”了。
“五十知天命”出自“论语”,孔子一生的自我写照,“十五岁开始做学问,30岁而立,40岁不惑,50岁“知天命”,60岁耳顺了,70岁达到最高境界,从事是从心所欲,但不越矩。”
可见“五十知天命”不是说人到50就知天命,更重要的是如何认识“天命”,论语中的“五十知天命”,应该是孔子积极的人生吧。
“天命”显然是这句语录中的核心,首先是认识到万物终有“天命”,终有规矩,规律。接下来就是“知”,不是对“天命”的无知的崇拜,“知”万物终有“天命”,探索、了解、发现这个“天命”,终就根据这个“天命”而从事。
世界万物、社会、人生,东家长西家短等终究是有“天命”的,对天命的认识也各有高下,不同。“知天命”有两个层次,一是知万物终有“天命”,不能强求;二是知何为“天命”,而从事。
就物理学而言,“天命”就是物理学中的定律,从事物理学的研究,物理学产品的开发,项目和产品是有“天命”的,这个“天命”就是物理学的定律,违背这个“天命”,项目和产品的开发就不可能成功。
理论和实践经常存在很大差异,理论在实践中的表现往往是失效,无法指导实践,物理学的“天命”似乎不存在,这是为什么?
客观世界往往似乎不是按“天命”行事,研究和开发的得到结果似乎不是物理学定律所预期的结果;很大程度上要得到预期的结果,不是按照物理定律预期的方向行事,往往是依赖试验,这些试验往往又是盲目的瞎子摸象,这又是为什么?难道物理学没有自身的“天命”?物理学理论在实践中没有用处?
现实世界中分为两派,各不相让。一派是代表高校的学院派,他们掌握着物理理论,但是他们仅仅能做出些试验现象来,做不出可以实际应用的产品,过去怨国家的经费不多,现在怨没有企业来接他们的成果,他们的理论被实验派们讽刺为学者们的“科学玩具”。实验派们的确做出一些产品,但是他们只能模仿,只能依赖“666”这样的盲目的试验,跟在世界科学技术后面爬行,这就是中国激光的现状(我这里所说的科学技术,全是指激光行业)。
难道理论就不能指导研究和开发?难道研究和开发不需要理论设计和理论验证?研究和开发只能依赖盲目的试验?
不对!这只能说中国激光界的学者们的理论知识很肤浅,他们的知识只是激光世界中的一种理想状况,根本和实际情况不符合,很肤浅,无法指导相识世界!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肤浅、无能而否定激光世界有它自己的“天命”!
高中学的物理,用代数来说明,大学学的普通物理引进了微积分,接近了实际情况;理论物理引进了边界条件,物理模型从一个点变成了一个有限体积,比如刚体,比如密度分布的不均匀。尽管更接近了现实世界,仍然还是理想模型。少数大学的教授、科学院的研究员们充其量使用理论物理来研究实际工程问题。实际的情况任何数据都存在一个公差带,实际工程问题需要的理论比理论物理更深,需要误差分析和测量,这就回答了我以前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学院派”的理论修为还不到位。
课本上的物理学是理想模型,实际情况要复杂,实际情况下的物理公式更复杂,包括三维几何尺寸,360度空间角度,还有温度、压强等参数对定律的物理量的影响,而且这些物理量还需要加一个公差带Δ,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函数:
F(x+Δ,y+Δ,z+Δ,θ+Δ,ω+Δ,t+Δ,p+Δ)
这一般很难有解析解,即使是数值解,也是近似的。所以,还要加上测量方法和制造手段,这就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物理学项目开发环境。
实际情况下的一个物理工程不仅仅是一个实验物理学,更是一个更复杂更高深的理论物理学,误差分析和测量物理学,一个工程制造学。这才是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整的“天命”。
在很多物理学项目的研究,产品开发的工程中,过去出现了一些学术不轨,重大项目开发失败,我知道的我把它们归咎为不知道“天命”的所在。
我不能说在物理学上“知天命”了,在光学至少在固体激光和它的应用系统里我可是说略知“天命”,在这个领域我有发言权,在判断一篇论文是否造假,一个科研项目是否可信和可行,一个产品开发是否充分和可行上,还是具体到一台激光器的故障排故,我的判断往往是正确的,我的这份自信是来源于对光学、物理学“天命”的探讨,也是这份努力和知识的积累,我敢直接挑战《中国激光》杂志社。
下面我就激光武器、相干合成,半导体激光整形、耦合,光纤激光,激光束光束稳定性等当今世界激光界技术最高、研究最热门的课题来研究它们的“天命”。
|
|